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1562盏路灯  照亮乡村振兴路

来源: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5-10-22

掌上咸宁报道    本报记者 周莹 通讯员 刘欣 张小欢

“以前晚上出门,这段路黑灯瞎火,特别不方便。现在路灯亮堂堂,散步遛弯都放心了!”1020日,崇阳县白霓镇金星村村民王大爷看着新安装的路灯,由衷地感叹道。

当日,记者在崇阳县白霓镇看到,铜钟、港口、油榨、石岭、佛岭5个村落的交通要道上,来往各类车辆行人不断,52盏路灯按序号依次排列,太阳能路灯与“中国风”设计结合,既点燃了村民出村的希望之路,为村民的公共生活增添了光明与活力,还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

“以前这里晚上漆黑一片,外人不敢来;现在灯亮了,夜景美了,晚上来的人也多了。”石岭村书记程锐超介绍,这条路日常人流量超1万人次。此前村民去县城要绕道白霓,如今这条路直接跨镇,成了快速通道,村民出行便利多了。

在崇阳县石岭村,新安装的路灯照亮全村,夜晚村民放心相聚聊天、跳广场舞,乡村夜生活热闹非凡;在通城县沉山村,路灯沿小河流域有序排开,既是河边的灯光秀,也为村民夜间出行筑起安全防线。在乡村发展进程中,路灯缺失或照明不足曾是困扰村民的难题。夜间乡村道路漆黑,村民出行不便且隐患多,孩子放学回家提心吊胆,老人出门散步战战兢兢,村民对安装路灯的呼声一直很高。

咸宁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群众诉求,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项目。市农业农村局主动作为,加大民生项目争取力度,全力推进路灯建设工作。去年,我市民生路灯项目建设指标为450盏,实际建设502盏;今年更是积极争取到1440盏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增路灯1562盏,再次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

为确保每一盏路灯充分发挥效用,市农业农村局在路灯规划选址上精心统筹,要求路灯建设与共同缔造、美丽乡村建设、流域治理等相结合并综合考量村民出行频率、居住集中程度及公共活动区域分布等因素,将路灯重点安装在项目村村民出行频繁的村级公路、农户居住集中区,以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等公共区域,让路灯精准服务村民生活。

“村民对路灯安装的满意度测评结果全为满意,唯一的顾虑是担心路灯出现故障后无法及时修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制定“严控质量、加强规划、引入竞争、技术创新、宣传引导、强化监督、长效管理”的七大“铁律”,为保障路灯长期稳定运行,每盏路灯上均标注了建设单位名称及联系电话,确保路灯出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联系维修,避免设施“重建设、轻维护”,这一贴心举措,不仅打消了村民顾虑,更让民生服务落到实处。让太阳能路灯不仅成为“亮当下”的民生工程,更成为“绿长久”的可持续项目,为乡村绿色能源转型及可持续发推进提供和制度保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1562盏路灯如繁星,点亮乡村的夜晚,对村民生活质量带来显著提升。夜晚不再漆黑,村民出行更安全便捷,孩子能在灯下玩耍、老人可悠闲散步锻炼、年轻人夜间活动更丰富,既照亮了村民的幸福回家路,也照亮了乡村节能降碳的绿色转型路,还温暖人心,大幅提升村民幸福感与获得感。充分彰显了民生项目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作用。这一民生项目的落地,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以小路灯撬动大民生、以绿色能源赋能乡村振兴。

此外,路灯安装还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它让乡村夜晚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夜间经济的黄金时段,部分乡村借助路灯打造迷人夜景吸引游客,进而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为咸宁乡村迈向更繁荣、更低碳、更和谐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