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关于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08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 11337637/2019-11042 文  号 :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文单位: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0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19年11月22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19-11-22 08:49:49

民建咸宁市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加强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的建议》(第008号)的提案已收悉,建议中肯也很符合实际,感谢你们对咸宁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我局结合市扶贫办、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人社局、咸宁高新区管委会、咸安区人民政府、嘉鱼县人民政府、赤壁市人民政府、通城县人民政府、崇阳县人民政府、通山县人民政府相关答复,现综合答复如下:

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域覆盖推进产业扶贫

我市突出“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入社、入社抓主体、主体抓龙头、龙头抓效益”六抓联动,按照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增收产业。

(一)抓规划,制定产业扶贫政策。1、市级层面制定了《关于推动全市产业扶贫(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产业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为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督导各县市区制定了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全市着力打造茶叶、油茶、楠竹、水产、湘莲、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牧养殖、休闲农村旅游、光伏发电、电商物流等12个扶贫支柱产业。

(二)抓利益联结,人人参与产业扶贫。1、产业链条全覆盖。2018年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71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4个,家庭示范农场527家,累计总数6488个,实现全市192个贫困       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共带动贫困户9.2万户,带动贫困人口31.1万余人,占贫困户比例达到81.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全市大力推广四大产业模式:一是“公司+基地+贫困户”,鼓励公司创办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安排贫困户就业;二是“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促进合作社吸纳贫困户联合经营、就业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户最少有1个合作社;三是“龙头企业+贫困村”模式,组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走进贫困村,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订单生产,解决一批贫困户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四是“金融+贫困村/户”模式。在“楚农贷”和“扶贫小额贷款”金融服务上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村,提供更高额度信贷支持,帮助一批贫困对象通过产业发展脱贫增收。

(三)抓特色,因地制宜建强优势产业。咸安区重点策划了马桥镇四门楼村蓝莓基地观光采摘园项目、向阳湖镇宝丰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官埠桥镇的生甡川茶叶基地和茶文化综合产业园项目。嘉鱼县按照“平原粮菜、滨湖鱼虾、丘陵油茶苗木和红薯”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紧紧围绕蔬菜、水产、湘莲、油茶、红薯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引导贫困村及贫困户选准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竞相建基地、兴产业、促脱贫、呈现出“一镇一主业,一村一品系”的产业发展格局。陆溪镇依托境内湖泊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生蔬菜,先后引进湖北鸿富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和嘉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莲藕、藕带种植和深加工。官桥镇坚持“以茶富民”战略,将产业扶贫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油茶、绿茶等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嘉鱼县82个行政村已新建设施蔬菜大棚1.2万亩,新发展油茶面积3.4万亩、水生蔬菜6.5万、红薯种植3.7万亩、小龙虾养殖8.5万亩,可带动8146户贫困户增收。赤壁市围绕“小龙虾、茶叶、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贫困户实际和特点,全市打造了小龙虾、水果、中药材、特色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250余个,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特别是小龙虾产业发展迅猛,养殖面积由最初的几百亩到现在的22.5万亩,有效的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脱贫。通城县重点支持“本草天香”酱油、“瑶三鲜”蔬菜、“隽香”有机茶、“三毛姐”紫苏酱、“九井峰”茶叶、“两头乌”通城猪、“见鸡山”彩米等品牌建设。崇阳县按照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农业资源优势以及农业产业发布现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重点围绕“两竹、两茶”、中药材、特色蔬菜、花卉水果等优势产业,做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总体分布规划建设“四区”“五带”“一核心”的发展格局。通山县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扶持特色扶贫项目,目前已形成了大畈枇杷、闯王沙梨、慈口蜜桔、九宫山云雾茶叶等特色农业项目。高新区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茶叶、油茶、中药材、特色水果等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实现错位发展。2018年高新区新发展种养殖大户83户,新增特色农业种植基地20个,其中丰顺绿色果蔬生态种植科技示范基地、杨畈花卉园艺观光种植科技示范基地被认定为“2018年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茶叶基地、采摘园等产业项目20余个,累计带动贫困户236户。

二、全要素投入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多方主体参与、多种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系统过程。

(一)整合资金,加大金融服务力度。2018年12月末,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92.42亿元,比年初净增20.24亿元,增长28.04%,高于全省4.87个百分点。全市当年新增扶贫小额信贷金额7.87亿元、14065户。

1、加大扶贫领域信贷投放。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重心下沉、创新模式,加大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投放力度。一是摸清贷款需求。督促各县市区、咸宁高新区全面摸排2019年产业扶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需求,形成金融扶贫贷款项目库。二是开展专项对接。针对全市扶贫领域贷款需求,组织银行机构开展专项对接,实施精准放贷。

2、规范扶贫小额信贷发展。认真落实《省扶贫办 省政府金融办 人行武汉分行 湖北银监局 湖北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2018年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要点,推动工作健康发展。一是做好政策传导。从2019年1月1日起,扶贫小额信贷贷款限额由“10万元以内”调整为“5万元以下”。不再推广“一自两合”模式中的“两合”模式。二是开展专项排查。重点排查担保、抵押、高于基准利率放贷等问题,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坚决杜绝违规现象。三是着力整改户贷企用问题。督促各地、各银行机构全面停止户贷企用模式,对2017年12月1日前户贷企用情况,到期后及时整改到位,确保不留隐患。四是提升贷款发放质量。全面掌握贫困户新的贷款需求,确保符合条件、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应贷尽贷。进一步强化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规范新增扶贫小额信贷发放。

3、推动金融扶贫工作创新。切实加强金融创新,推动开发更多贴近扶贫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一是推动贷款产品创新。鼓励银行机构进一步创新审批、投放模式,提供更加优惠、便利的金融扶贫创新产品。二是推动保险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借鉴先进经验,精准定制扶贫专用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险种,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更好保障。三是推动证券创新。鼓励证券机构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做好项目发债工作,全力支持贫困地区企业上市、挂牌。

(二)加强技术指导及技术引进。1、指导全市192个贫困村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指导员337人,指导贫困户35015户,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在市直部门包保的34个贫困村派驻桂乡农匠专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全程技术跟踪指导服务。2017年至2018年,“桂乡农匠”专家共服务全市77个贫困村,面对面指导贫困户1.5万余户,解决各类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问题3600余个,累计送出科技书籍3.2万本,肥料49吨,种子6.8万包,喷雾器1300余台,惠及基层农民7.2万余人。今年,我们已组织开展“桂乡农匠365”“育主体、兴产业、助脱贫、促振兴”农业技术服务专项行动6次,组织种植业、茶叶、水产、植保、果蔬、畜牧养殖等专家,深入通城县天门村、易塅村、黄鹤村,咸安区孙田村、刘家桥村,嘉鱼县舒桥村等地,一对一、面对面地进村入户,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为当地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带来了粮油种植、果蔬种植、水产养殖、畜牧(牛、羊)养殖、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服务与咨询,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组建咸宁市贫困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产业扶贫专家组。

2、2018年全市从浙江、福建等地引进安吉白茶、黄金芽、福鼎大白等优良茶苗3000多万株,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9000多亩。在通城县隽水镇利和村大柱山茶场建设20亩茶叶育苗基地,主要繁育国家级良种中茶108、楮叶齐等高香品种,今年可出圃茶苗200万株 。

(三)加强人才培养。2018年,全市开展贫困人员精准扶贫培训5046人,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36人,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37个,扶持贫困人员创业175人,扶持贫困人员创办农家乐60个。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贫产业领军人才。全市共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123名,人员覆盖全市80%以上的自然村。

1、精准培训,技能脱贫。制定了《咸宁市2018年精准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并将精准扶贫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作为年度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精准扶贫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开展好本地紧缺、就业前景好、培训周期短的专业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自主创业脱贫。

2、精准施策,注重实效。结合工作实际,对全市精准扶贫培训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目标进行了明确,并进行季度督办。2018年,结合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际情况,针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种养殖、营养配餐、食品安全、餐厅服务、养老护理、创业培训等专业的培训,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36人。同时,做好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引领作用。

3、精准扶持,创业扶贫。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作为培育创业的主体,为自主创业贫困人员提供经营所需场地和低租金、低费率的创业环境,并引入创业扶持政策,免费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跟踪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形成具有滚动孵化功能,起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创业载体。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37个,贫困人员享受扶持创业政策175人,扶持贫困人员创办农家乐60个。

4、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如:咸安区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农村能人、回乡乡贤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同时组织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典型评选等活动,积极宣传返乡创业者风采。通山县大路乡界水岭村大路乡孔雀养殖能人王文教回乡投资1.2亿元建成100亩孔雀山庄。嘉鱼县张亮能人回乡推广“135”模式林下生态养鸡,现在正在全市推广。

5、“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情况。一是2017、2018年全市共招录“一村多名大学生”学员526名。全市贫困村总数192个,其中咸安区21个(含高新区横沟桥镇长岭村),赤壁市23个,崇阳县47个,嘉鱼县12个,通城县42个,通山县47个。据统计,2017至2018年全市共有62个贫困村已经招录1-2名“一村多名大学生”,贫困村覆盖率32.2%。其中,咸安区11个,嘉鱼县4个,赤壁市7个,通城县11个,崇阳县17个,通山县12个。二是截至2019年3月6日,全市“一村多名大学生”报名总数680人。据统计,其中156人来自84个贫困村,贫困村覆盖率43.7%。贫困村考生报名中咸安区23人(含高新区横沟桥镇长岭村1人),嘉鱼县11人,赤壁市21人,通城县38人,崇阳县14人,通山县49人。2019年我市“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招录重点倾向贫困村,按照贫困村报考人员满额招录,预计我市2017-2019年“一村多名大学生”招录学员贫困村覆盖率可达75.9%左右。

(四)完善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我市制订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印发了《咸宁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通山县187个村和其他县市区各3个村及高新区1个村,共203个村开展了省级试点工作,将在今年9月全面完成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清人分类“两清”工作,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全产业链培育产业扶贫

(一)建好特色优质高效产业基地。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培育产业扶贫项目99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717个、家庭示范农场527家,其中192个贫困村发展合作社841个,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二)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4家。1、2019年积极组织各地进行龙头企业申报,全市申报龙头企业共计18家,其中咸安区3家、嘉鱼县3家、赤壁市2家、通城县4家、崇阳县3家、通山县1家、高新区2家,通过切实强化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的能力,引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2、印发《咸宁市特色产业扶贫市级奖补实施意见》,对全市扶贫企业和产业合作联盟实施市级特色产业奖补,用于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2018年全市奖补扶贫企业共20家、产业合作联盟3家,进一步推进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发展。

(三)电商小手网络助推产业扶贫。1、依托特色产业推进电商扶贫。坚持“一村一品一店”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乡情村情,做好适合网销的产品产业培育。加快特色种植养殖、花卉苗木、竹木工艺、禽蛋果品等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重点做好咸安的香莲、桂花苗木、桂花制品、竹木工艺;嘉鱼的水产品、蔬菜、莲藕;赤壁的砖茶、绿茶、猕猴桃、鱼糕;通城的茶油、豆制品、紫苏酱;崇阳的小麻花、蜂蜜;通山的茶油、麻饼、果品、包坨、豆豉等企业、基地的发展壮大,强化品牌营销、市场推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拓展扶贫行动推广电商。把电子商务作为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启动实施电商精准扶贫项目,鼓励扶持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开办网店。鼓励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每个贫困村发展一个电商扶贫示范网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电商扶贫示范网店、电商扶贫龙头企业(网店)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以保护价优先收购、销售低收入农户农产品,通过网络为低收入农户代购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等,便利群众生产生活,形成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电商扶贫模式。

3、围绕困难群众需要应用电商。充分利用电商网络平台,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贫困户开展定向扶贫。帮助贫困户销售禽、蛋、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农付土特产品;帮助嘉鱼县潘湾镇的农户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滞销的玉米;利用电商平台加工销售雨山村辣椒和柳林村吊瓜籽。为贫困户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难题,也扩大了电商扶贫的影响力。

4、建立电商扶贫机制,开展企业扶贫。实施“电商龙头工程”,支持一批电商产业园、电商平台和重点电商企业的建设:2018年已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新开设农产品生鲜直营店10家,支持我市5家企业入选“荆楚美味”之湖北百佳农产好网货候选产品,我市6家企业入选湖北省荆楚优品推进工程,支持通山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进我市农产品出口资质认证,2018年已指导我市15家企业获得出口认证。支持通山县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精准扶贫的组织化程度。

(四)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理好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突出融合,拓展农民发展产业增收之路。全市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183个,“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30个美丽示范乡村,创建45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打造20个市级以上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抓好益农信息社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推动“线上+线下”有效融合。如崇阳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级、农家乐100家以上。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8月12日  

关于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08号提案的答复——茶产业办公室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