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1337637/2023-29442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文单位: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1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07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中国农工民主党咸宁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抓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业高效绿色转型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贵单位所提出的建议对我市农业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我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发展、长江保护生态修复攻坚战统一安排部署,制定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加强调度督办,同时在强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基地
截至2023年5月底,全市“三品一标”有效使用15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019年暂停认定、绿色食品115个、有机产品2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1个。
1、提升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获证单位100%签订承诺书,100%落实内检员制度,100%落实生产技术规程,100%建立规范科学的生产记录。
2、强化获证单位技术培训,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生产指导,督促获证单位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操作规程和生产档案记录,落实标准化生产管理措施。推行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自律公约,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与省级工作机构签订“三品一标”质量安全承诺书,与辖区内所有获证单位签订向社会保质量和规范使用标志的承诺书,同时督促获证单位切实履行承诺,建立获证单位诚信档案,实施分类管理。
3、加大证后监管力度,确保认证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强化不合格产品退出机制并对外公告。按照“产品质量可靠、使用标志规范“的目标,加强“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加大对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品牌,支持鼓励扩大认证产品生产经营规模,提高效益。要求获证单位要开展经常性的自查活动,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扎实推进生态农场建设
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努力向省、部争取国家级生态农场创建名额,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对全市优秀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农场创建。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议,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建设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场。2022年我市咸安区剑春茶业合作社、通城县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通过部、省联合考评组审定,获得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咸宁乌龙山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省级生态农场称号。2023年申报两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和三家省级生态农场,目前正在准备审核资料和加强技术改进阶段。
三、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1、扎实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我市按照测-配-产-供-施五个环节,逐个优化完善,力争打通配方肥下地最后一公里,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一是加大取土化验密度。2022年,全市已取土591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完成取土2000多个,进一步摸清耕地土壤家底。二是优化施肥方案。按照“减氮、控磷、稳钾、补微、增有机”总体原则,结合不同作物需肥特性,科学制定了春夏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已在局官方网站发布。目前,各县市区已发布配方87个,并通过专家会商,整合县域配方,形成了市域大配方,已经发布。三是强化信息服务。充分运用十五年测土配方施肥大数据,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已全部开通测土配方施肥APP应用服务,农户可足不出户,查询自家地块土壤信息和共30种作物的施肥指导意见,最新后台数据显示,微信小程序注册人数已超过1600户,其中今年注册的有745户。四是推动农企对接。目前已与湖北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推广配方肥协议。已开展了秋季油菜田间示范,同时协助开发乡镇零售网点,依托代理商的经销网络,布设配方肥定点销售门店。并与各地农资经销商签了诚信承诺书,要求经销商按照施肥建议卡向农户推介肥料。
2、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一是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加大施肥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集成力度,结合应用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产品,突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肥料施用精准化、施肥过程轻简化。2022年6月份,在通城县召开了全市侧深施肥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会,来自各县市区的农技推广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培训。目前,全市已建设侧深施肥示范样板4个,集中示范面积4800亩,辐射带动约1.05万亩,种肥同播示范面积2.18万亩,辐射带动16.88万亩。今年全市还将进一步推广机械施肥,预计上半年将推广侧深施肥6万亩以上。二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以绿色种养循环和退化耕地治理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种植。2022年,崇阳县已完成粪肥还田面积10万亩,畜禽粪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成了水稻、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粪肥还田示范区各一个,抽检粪肥样品100余个,发放商品有机肥1250吨。今年,全市将继续推广种养循环面积10万亩。三是加强示范展示。在每个县建设一个千亩示范区,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个百亩示范片。每年开展田间现场观摩活动2次以上,因地制宜探索2~3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集成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机械侧深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辐射带动全市农民实现精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目前,各县市已建成了49个示范点。
3、多渠道宣传引导。2022年全市通过田间课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送科技下乡、田间施肥现场观摩等活动,已开展培训38场次,培训农户2165人,现场观摩14次,农户参与771任,发放宣传资料20900份,利用媒体宣传报道49次。今年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探索运用微信、抖音小视频等方式增强宣传效果。
4、谋好“认识提升”首要出路。一是部门履职尽责。严格按照病虫测报技术规范要求,定期开展大田普查与系统监测调查,及时发布病虫信息,指导科学防治。印发了农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方案、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豇豆科学用药指导方案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方案等技术方案,印发了关于加强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二是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上岗人员开展观摩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病虫害防控培训43期,培训人数2403人次。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现场会、田间培训、书本资料、宣传车等方式宣传病虫防控技术经验,加强科学用药宣传,优先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和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指导农民在防治关键时期精准施药。今年,共召开夏粮夏油作物病虫害防控现场会40次,印发技术资料12.96万份。
5、用好“绿色发展”治本之策。一是持续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以抗(耐)病虫品种、农业防治为基础,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优先,科学用药为保障手段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2022年,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1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7个,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307.1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50.92%,目前各项绿色防控措施正在有序开展。二是继续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继续加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扶持力度,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等先进器械进行防控,提高提升防治效果。2022年,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245.6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45.47%。
四、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1、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是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一坑两桶三上门” 方法,使农村有害垃圾及时回收,防止随意丢弃污染环境。二是督促指导各县(市、区)乡镇中转站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收运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液通过乡镇污水管网进入当地污水处理厂或用吸污车将渗滤液转运至渗滤液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置;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在垃圾填埋场建立渗滤液处理站规范处置垃圾腐烂产生的渗滤液;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将焚烧发电厂收集的渗滤液送往渗滤液处理中心规范处置,防止生活垃圾渗滤液污染乡村水体和土壤。
2、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了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摸底调查,将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写入《咸宁市流域综合治理和发展规划》。2021年来已完成7条国家清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023年计划完成17条国家和省级清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动45个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9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7272万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
3、推动塑料污染治理。持续开展“清明”期间不易降解塑料祭祀用品专项整治行动,会同八部门开展温泉、咸安城区大型集中宣传,发放“禁塑”倡议书2000余份,动员经营单位签订不主动销售塑料祭祀用品承诺书200余份。全市县级以上公墓、陵园基本实现了“清明”期间无塑祭祀、鲜花祭祀,农村地区塑料祭祀用品使用量大幅减少。
五、加强农作物秸秆监管
1、加强秸秆禁烧监管。制定印发了《2023年咸宁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考评细则》,压实各县(市、区)政府在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中属地管理责任,有效促进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秸秆禁烧工作良好局面。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及村第一书记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重要田块的四级包保管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2022年10日至今,全市禁烧巡查出动执法人员700余人次,出动巡查车辆200余台次,形成常态化管控机制。建立了微信联防联控机制,发现火点及黑斑情况及时向群里推送,相关乡镇负责人立马响应,将问题推送到具体村组,快速制止和处置,运用无人机开展“禁烧”巡查。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公开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秸秆禁烧防控工作主动性。
2、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争取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资金900万元,推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以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市场化运作,拓宽秸秆利用渠道,通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建立完善的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体系,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从主要用于生活燃烧能源和牲畜饲料,扩展到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基本形成了“五化”综合利用格局。2022年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137.57万吨,可以收集量为102.93万吨,秸秆利用量为96.77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
六、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1、根据市环指印发的《关于印发<咸宁市县乡村三级畜禽养殖污染网格化防控巡查改善畜禽养殖影响人居环境的方案>的通知》(咸环指发〔2018〕 27号 )精神,明确了县、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通过联合监督、专项监督和日常性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的监督,及时发现并在有关部门指导下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2、制定了《咸宁市“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完成全市1959家养殖场摸底调查。完成《咸宁市“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并征求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意见。目前正在结合今年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细化完善。一季度赤壁市关闭规模以下养殖场26家。崇阳县120家规模养殖场落实了主管部门、属地乡镇和养殖业主“四方包保”,34家大型规模养殖场落实了县级领导包保,制定了县级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提档升级工作方案。2023年一季度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受理处置畜禽养殖信访投诉60件,共立案调查养殖场18家,对其中14家违法养殖场予以行政处罚,共计41.3万元。
3、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专班,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工作专班。每年年初召开全市畜牧兽医工作会议,下达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目标任务,与各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状。先后印发了《咸宁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咸宁市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手册》《咸宁市畜禽养殖业规范发展方案》等文件,举办多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场培训会,印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明白纸》3000余份向各畜禽养殖场(户)业主宣传和推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相关技术要点。通过上下联动、有序推进,确保按要求完成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目标任务。
4、根据全市资源因素、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积极推进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实行以地定畜,促进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精准规划引导畜牧业发展。2017年完成全市禁养区内7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极大减少了环境敏感区域的污染风险。
5、强化源头管控,推进种养结合,开展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按照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标准,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养殖场为试点,以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及改善为重点,因地制宜、“一场一策”,开展污染治理模式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应用、示范、推广。
6、按照“严密排查、严格整治、严厉打击、严肃追究”要求,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一是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督检查。重点查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粪肥利用台账的记录管理,在全市印发统一的台账模板,定期不定期开展抽查,督促养殖主体落实责任,做到台账记录及时准确、粪污去向可追溯。二是加强对规模以下生猪养殖场(户)的摸底。开展规模以下(年出栏50-500头)生猪养殖场摸底,进一步压实各县(市区)、乡镇的属地管理责任。三是加强对环保督察和信访反馈问题督办监管。强化与市生态环境部门的联动配合,针对各级环保督察和信访反馈的问题线索,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核查研判,指导整改措施,并持续跟踪问效。
7、开展实地调研。一是开展生猪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调研。组成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带队的工作专班对通山、崇阳、通城等地的47家生猪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掌握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二是开展淦河上游段畜牧业绿色发展调研。对淦河上游段(桂花镇、马桥镇)规模养殖场建设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现状,找出问题,提出建议对策,形成调研报告。
七、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标准化示范区
多措并举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赤壁拟定了《赤壁市小龙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通城县在关刀镇关刀村建立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点等举措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发展。通过近几年发展,我市逐步形成赤壁柳山湖镇、咸安向阳湖镇、嘉鱼渡普镇、通城县关刀镇、崇阳县青山镇为核心的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示范带。2022年,全市累计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47万亩,实现小龙虾产量3.4万吨,产值18亿元左右。
二、积极推广实施池塘标准化和养殖设施设备提升改造工程
重点示范推广池塘生态圈养、高效陆基高位圆池等现代养殖技术,通过现代养殖技术和设备运用,提高水产养殖单产效益。一是在咸安区梓山湖渔场、湖北象龙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城县汤管山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池塘生态圈养设备和技术,累计投入76个圈养桶发展池塘圈养,实现单产5000公斤/亩,产值12-16万元/亩。二是在崇阳县天城镇示范推广陆基高位圆池18个,在通山县燕厦乡示范推广陆基高位圆池26个,实现单产3500公斤/亩左右,产值5万元/亩。截止到2022年,全市共示范推广流道养殖跑道7条,陆基圆池100个,池塘“零排放”圈养桶100个。
三、抓养殖尾水治理,减少渔业面源污染
一是积极争取养殖尾水治理项目资金。2022年,全市共争取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项目专项资金4064万元,较2021年大幅增加1812万元。二是稳妥推进养殖尾水治理项目建设。今年全市共开工建设7处养殖尾水示范点项目,其中崇阳县3个,通城县1个,嘉鱼县2个,咸安区1个,涵盖池塘0排放、集中连片、三池两坝等多种技术路线,建设完工后可带动治理周边1.6万亩池塘养殖尾水,相关示范项目正在竣工验收。三是坚持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宣传工作。在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以及西凉湖、斧头湖主要水产养殖区树立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宣传牌,宣传绿色养殖技术模式,倡导实施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组织宣传车赴全市六县(市、区)20多个渔业重点乡镇开展绿色健康养殖宣传活动,宣传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科学用药等方面知识;组织水产专家赴咸安区、赤壁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培训活动,提高渔民健康养殖意识。四是持续实施斧头湖、西凉湖周边养殖养殖尾水监测工作。今年8月中旬和11上旬我局委托农业农村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武汉测试中心两次到咸安区、嘉鱼县西凉斧头湖、西凉湖沿湖水域周边开展池塘养殖水体水质监测工作,对咸安区梓山湖鱼场、鑫水河、嘉鱼县三洲渔场、麻花咀渔场、赤壁市神山渔场、泉口渔场等10个沿湖养殖池塘主体的进水水体、池塘水体、排水水体进行监测抽样工作,并将抽样结果及时进行了反馈,确保冬季养殖尾水排放依法依规、平稳有序。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