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对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0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 011337637/2024-25814 文  号 :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文单位: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名 称: 对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0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09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胡凌云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建议第一点关于“强化政策支持引领”落实情况

一是实施两项工程计划。落实《“才聚荆楚志在咸宁”工程十条措施》《咸宁市大学生生活补贴发放精简流程》《咸宁市职业教育本地生源本地培养本地就业与财政经费挂钩试行办法》,拿出真金白银引导和鼓励优秀人才来咸就业创业。二是强化我兴楚乡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在“云上咸宁”APP 开设“咸宁就业创业”专栏推广返乡创业典型, 2023年在平台发布工作动态及就业创业活动等175条、创业政策宣传52次、创业典型宣传34篇、办事指南发布18条,创业培训信息20条, 新增“人社政策我知道”20条, 合计319条。专栏发布返乡创业典型事迹 23篇,被湖北人社微信公众号采用6篇,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3篇,涉及工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行业各式各样的返乡创业故事,在不同的领域起着示范引领作用。积极落实返乡创业扶持政策,2023年全市新增返乡创业3990人,为返乡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30人、1.59亿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474人、165万元,其中返乡创业人员213人、106.5万元。三是搭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赤壁市搭建用工服务平台、持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以“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为起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多频次在云上直播平台、抖音平台等途径组织招聘会,确保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线上线下沟通就业供求信息,化解企业招工难和务工难,促进灵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每月定期举办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会场延伸到各乡镇、社区和企业厂区,打通求职就业“最后一公里”。

二、建议第二点关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落实情况

(一)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一是完成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2024年,新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1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8家。二是完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检测工作。2024年1月24日,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公布2024年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咸宁市宏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山林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递补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余59家企业(2021年认定)监测合格,全市省级龙头企业74家。三是新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2024年5月15日,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4家。

(二)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一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总结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支持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过程托管等服务,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推荐6个县市区申报2024年度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3500万元。二是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印发《咸宁市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在组织运行、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集体经济审计等方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45个村成功申报2024年度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总额2700万元。

(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一是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申报工作。2024年“品赤壁青砖·游最美茶乡特色茶旅”成功入选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精品线路”。二是申报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经各地自愿申报,党组会议研究同意,向省厅推荐崇阳县和通山县申报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三是组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工作。目前,嘉鱼县官桥村、通山县隐水村、赤壁市张司边村提交202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材料。

三、建议第三点关于“优化乡村发展布局”落实情况

(一)做好村庄规划成果优化提升。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要求,结合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编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优化细化县域镇村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村庄,引导人口、产业适度集聚紧凑布局;促进城乡重点发展村庄,引导人口、产业适度聚集紧凑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优化县域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

(二)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印发了《咸宁市人居环境整治要点》(征求意见稿)已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26市直单位征求修改意见。二是持续推进户厕改建工作。2024年全市计划建改农村户厕2519户,截至2024年6月1日,动工2645户,完成2067户,完成全年计划比82.05%。各县(市、区)配套申请资金共计251.9万元。三是配合省厅举办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授牌仪式。咸宁古桂花树群成为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管领导赴省厅参加了仪式活动,自此我市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加到2个(前7批全省共5个,其中包含咸宁赤壁市羊楼洞茶砖文化遗产和咸宁古桂花树群)。

(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指导。组织县市区对2023年度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推荐6个县市区申报2024年度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3500万元。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10家,托管服务小农户数量64248户次,托管服务面积94.59万亩。

(四)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印发《咸宁市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在组织运行、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集体经济审计等方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45个村成功申报2024年度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总额2700万元。

(五)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网签备案。截止到2024年5月底,我市在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系统录入土地流转合同共72583份,已备案合同57252份,备案率达到78.88%,全省第一。

四、建议第四点关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落实情况

(一)持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一是向上争取资金。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分别积极申报共同缔造试点3个(通山县2个、赤壁市1个),共计资金90万;申报污水协同治理试点9个(通山县6个、崇阳县3个),共计资金540万;申报赤壁市中央预算内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总金额2000万。2024年市财政局争取省级和美乡村试点10个、示范片2个,争取资金10500万元;预算市级衔接资金9480万元,其中农业产业发展奖补资金5000万元,新型农民培训资金300万元,“一村多”培训资金82万元。

(二)完善公共“软件”设施建设。一是严格规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村卫生室房屋建设规模不低于60平方米,服务人口较多的应适当调增。村卫生室至少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 (健康教育)室、计划生育室和药房,根据需要可设立值班室;经县级卫健部门核准,开展静脉给药服务项目的要增设观察室;鼓励有条件的设立康复理疗室、老年人日间照料室。村卫生室不得设置手术室、制剂室、产房和住院病床。村卫生室设备配置按照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填平补齐的原则,根据《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统一配备。县级卫健部门根据《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象手册》要求,对村卫生室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外观和统一标识。二是提升农村养老机构服务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乡镇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将条件较差、偏远分散、服务人数较少的乡镇福利院撤并挂靠到条件较好的乡镇福利院,改扩建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实行县级直管,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将农村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做到“应集中尽集中”,提升床位利用率。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强化财政保障,落实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建立养老机构等级与补贴资金挂钩机制,引导、督促养老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强化监督检查,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消防、食品、疫情防控及相关设施安全管理,确保机构和对象安全。三是提升农村教育体系水平。自2023年以来,咸安区实施“教联体建设”,全区目前已组建31个教联体,覆盖全区所有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质量全面提升。近年来持续实施城乡教师交流机制,2024年城乡交流教师计划提高到8%,远超过省定的5%的标准。咸安区近三年来投入资金6000万元,全面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宿舍、食堂、厕所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条件,有力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四是加强乡村文化体系建设。2019以来,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达到21亿元,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文化站、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文化礼堂、乡村记忆馆、村史馆、半亩塘艺术村、马桥乡村记忆馆等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陆续建成开放。同时创作乡村振兴题材的大型原创现代楚剧《我爱我村》,亮相第五届地方戏曲艺术节。该剧取材于咸安当地真实典型事例,讲述了当地在村委会主任的带领下,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让村庄焕发新面貌、让群众过上好生活的故事。该剧一方面体现了楚剧的唱腔和表演特色,富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另一方面融入了咸安当地农村特色,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楚剧《我爱我村》被列为2023年度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入选剧目,并获得第五届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舞台美术”荣誉。

(三)完善公共“硬件”设施建设。一是做好村庄规划成果优化提升。自规局将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要求,结合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优化细化县域镇村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村庄,引导人口、产业适度集聚紧凑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优化县域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二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近年来,交通部门以创建“四好农村路”为契机,大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截止2022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588万公里,路网密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保持率100%。三是保障农村饮水资源。积极实施并全面完成了三年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农村饮水提标升级工程建设项目,通城县龙潭水厂、赤壁市赵李桥水厂、长江源水厂、咸安区桂花、汀泗水厂改扩建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三年累计提升101.2万人供水条件。成功争取黄荆口水库、木三李水库等农村安全重点水源工程纳入特别国债,目前两个水库均已开工。积极探索创新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加强饮水工程建后管护工作,三年来共争取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中央水利发展资金2084万元,累计覆盖服务供水人口189万人次。坚持开展农村供水规范化创建活动,18座农村千吨万人水厂顺利通过省、市级标准化管理评价,2020年以来赤壁市柳山湖水厂、通山县雨山水厂、咸安区桂花水厂、通城县大坪水厂、龙潭水厂等5座农村水厂陆续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农村供水规范化示范水厂”,有效带动提升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水平和服务质效。四是全面提升农村防汛抗旱能力。特别是2023年成功争取增发国债水利项目40个, 总投资39.63亿元,国债资金20.30亿元。其中,崇阳木三李水库、通山黄荆口水库等人民群众期盼多年。目前,这些项目正陆续开工,将极大提升我市农村防汛抗旱能力。水利局组织多次摸底排查,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病险塘堰除险加固工作的通知》,牵头制定《塘堰安全评估技术指南》《塘堰整治技术指南》,统一建设要求,明确整治任务。2023年已投入近3000万元,完成了142 口病险“头顶塘堰”加固。全市553座水库已全部完成一轮除险加固,2022年完成所有水库的雨水情测报设施建设任务,建设咸宁水利一张图和咸宁水利综合信息门户网,所有水库实现远程视频监控。五是提升农村污水治理水平。农村改厕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头号重点任务。2024年7月,全市农村总户数500339户,改厕基数346610户。其中,无害化厕所总数223990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44.8%;卫生厕所总数317971户,卫生厕所普及率69.2%。2024年全市计划建改农村户厕2519户,其中:咸安区242户、嘉鱼县104户、赤壁市1000户、通城县576户、崇阳县252户、通山县345户。截至目前,动工3546户,完成2800户,完成全年计划比111.1%。其中:咸安区动工293户,完成218户,完成全年计划90%;嘉鱼县动工310户,完成261户,完成全年计划250.9%;赤壁市动工857户,完成806户,完成全年计划80.6%;通城县动工1576户,完成1245户,完成全年计划216.1%;崇阳县动工232户,完成120户,完成全年计划47.6%;通山县动工278户,完成150户,完成全年计划43.4%。2024年省级下达我市建设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协同治理试点项目9个,其中:通山县6个、崇阳县3个,9个试点项目预计拨付配套资金540万,所有试点项目预计11月完工并完成验收。

关于“关于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方面的建议很好,感谢胡凌云代表对我们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特此回复!


                                                             2024年7月23日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