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19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 011337637/2024-25831 文  号 :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文单位: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名 称: 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1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09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农工党咸宁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提升农村“人气”,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商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现答复如下:

你提案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提出的建议非常好,我们深感此提案切合实际,对于推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领导

2021年7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全市打造八大农业主导产业链。市级建立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农业产业链“链长制”,8位市领导挂帅链长,5家市直单位牵头产业链。市农业农村局为每位链长安排一名县级领导具体联络;各产业链牵头单位组建产业链工作专班,做到任务到部门、责任到人员。先后制定了《咸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农业产业化奖补资金竞争立项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培育县域特色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优势规模化,每年安排20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2023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为31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93.42亿元,同比增长18.33%;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85,低于全省平均比值水平。围绕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2024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1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74家。目前,省级产业化联合体1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个。赤壁市赵李桥镇、通山县大畈镇、咸安区贺胜桥镇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嘉鱼县簰洲湾镇(优质稻)、嘉鱼县渡普镇王家庄村(脐橙)、赤壁市陆水湖街道双泉村(柑橘)、通城县沙堆镇港背村(茶叶)、通城县马港镇石溪村(石溪彩米)、崇阳县青山镇南林村(茶叶)、通山县闯王镇汪家畈村(砂梨)等7家主体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成功创建1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咸安区贺胜桥镇(肉鸡)、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赤壁市茶庵镇(羊楼洞砖茶)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称号(全省10个)。

二、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指导县市区制定和完善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审批服务指南,建立风险防范制度,确保农村承包地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户通过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将零散的土地流转给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2024年6月底,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253.09万亩,家庭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145.44万亩,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57.47%。

三、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力度

加大对农村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全市各地谋划2024年农村村组道路硬化、村湾整治等各类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180个,投入衔接资金8768万元。

(一)完善交通网络

以创建“四好农村路”为契机,大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截止2023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546万公里,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保持率100%,基本实现城乡间便捷通达。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在医疗卫生方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优化村医队伍建设,落实保障机制,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利的基本医疗服务。全市共创建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基本标准52家。5年内共招录培养定向大学生村医683人,其中在职学历提升90人,免费培养毕业到岗463人,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医共计689人,派驻巡诊285人,基本实现883个行政村“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的动态全覆盖。将村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7000元,为大学生村医每人发放一次性到岗生活补助5000元,已发放给639人共计319.5万元。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政策,服务满15年可加分评高级职称。优秀医生可调至上级医疗机构。实行“县招乡管村用”模式,构建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确保大学生村医在村里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2.在教育文化方面,我市高度农村教育发展,在经费投入、校舍建设、教师招聘等方面一直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全市现有农村学校381所,近年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改善提升农村办学条件,坚持投入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只增不减”。仅2023年,全市投入农村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0611.74元,较上年增长0.37%;农村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3852.79元,较上年增长12.03%;农村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9663.58元,较上年增长12.46%;农村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4762.83元,较上年增长18.08%

四、加大对产业扶持力度

(一)支持村办工厂建设。我们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建设村办工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和电商服务业等。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信贷支持等方式,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全市始终把扶持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工作。在衔接资金的使用上优先审批、优先实施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产业项目,逐年提高中央衔接资金在产业投入上的占比,如2024年中央资金在产业的占比上,要求县(市、区)不仅投入比例上要达到60%以上且不低于2023年投入比例。截至5月上旬,全市各地谋划种养殖、加工等产业项目204个,投入各级衔接资金2.4亿元。

(二)创造就业机会。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我兴楚乡·创在湖北”返乡创业行动,不断改善创业环境,积极开展省市级返乡创业示范活动;不断扩充和打造创业孵化基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创业成功率。建立了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人员信息档案库,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信息服务网络,对有回乡创业意向的人员全程跟踪服务,开辟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岗位推荐等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同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我们积极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举办返乡创业大赛,在“云上咸宁”平台开设“咸宁就业创业”专栏,宣传国家创新创业惠民政策,推广我市创新创业好典型、好经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返乡创业园18个,累计入驻创业实体近2000个、带动就业近3万人。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3个、返乡创业示范园7个、返乡创业示范项目47个,累计获得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奖补1179.5万元。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服务站点建设,充分发挥网商、电商协会纽带作用,促进咸宁电商产业抱团聚力创新发展,推动我市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2024年1-4月,咸宁市农村电商实现网络零售额114181.26万元,同比增长22.86%,在咸宁市整体网络零售额的比重为57.6%。其中,农村农产品实现网络零售额3120.85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人气”与农村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最后,衷心感谢贵党派对农村产业发展的真知灼见,我们将充分吸收并实际贯彻这些建议,致力于推动农村产业的繁荣,增强农村吸引力,为咸宁市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期待贵党派持续的关注与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