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11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 011337637/2024-25838 文  号 :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文单位: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名 称: 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11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09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民建咸宁市委会:

感谢你们对我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综合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咸宁监管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等会办单位办理意见,一并答复如下:

一、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守好土地,保障粮食安全之基。一是强化工作责任。我市已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写入《咸宁市“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纳入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考评指标,会同发改等部门开展粮食安全目标责任制考评,指导各县(市、区)开展涉镉等污染源排查整治、粮食质量风险点位环境隐患排查等工作。保障生态绿色发展问题。二是加强源头防控。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咸宁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严控管控涉重点行业重金属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市关闭退出涉镉等重金属企业8家,提前完成了省级下达的重金属减排工作目标。“十四五”以来,未新增审批重点行业重金属项目。完成全市22家大气排放颗粒物涉镉等重金属企业在线自动监测安装并同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完成180个省下达关闭矿山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图斑现场排查。完成全市农用地土壤详查样品采集、流转和测试分析工作,共采集土壤样品1032个、农产品样(主要为水稻和小麦)439个。将全市灌溉面积10万亩以上的7个大型灌区纳入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咸安区、崇阳县、通城县纳入湖北省幕阜山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与分析项目,由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目前已完成大气沉降点位、灌溉水点位布设和部分样品采集。三是推动治理修复。争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000万元,完成咸安区废弃垃圾填埋场、通城县历史遗留钒厂土壤治理修复。通山县争取专项资金371万元,完成1361亩严格管控类耕地安全利用任务。赤壁市、通山县实施陆水水库关闭煤矿和泉下煤矿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通山县策划申报黄沙铺镇原艾星锑业有限公司关闭矿区废渣污染治理项目,防范周边耕地土壤污染风险。四是摸清土壤质量家底。市农业农村局加快推进第三次土壤普查,全面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任务,有序推进土壤普查成果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外业采样工作,共3351个,其中表层样3106个、剖面样245个全面完成,完成率100%。目前,县级外业采样成果已全部通过县级验收并经省级专家审核合格,预计7月上旬完成省级验收。督促内业检测。成果编制已全面启动,嘉鱼县、赤壁市、通山县已完成成果编制招标工作;咸安区、崇阳县、通城县已完成成果编制招投标挂网,预计7月份可完成全部招标工作。

(二)多措并举,全方位保障粮食生产能力。2023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98.41万亩、粮食产量120.82万吨,均超额完成省定粮食生产任务296.1万亩、118万吨生产目标。一是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我市在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指导支持下,针对耕地零星化、碎片化,大力推进耕地综合整治,打造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如咸安区“林地上山、耕地下山”耕地与林地适宜性空间优化试点于2023年11月17日正式获省级批复(全省三个),目前已将双溪桥镇毛祠村碎片化耕地集中整理恢复耕地,与周边耕地形成了4700亩连片耕地,并正在双溪桥镇汤垴村、三桥村、郑良村、李沛村等推广铺开。赤壁市“小田变大田”被列为省级十个试点之一,以耕地流失问题整改为抓手,已将新店镇大湖岭村通过1054亩的细碎耕地、耕地流出图斑统筹整改,与现状耕地形成1680亩 “大田”,并通过网络征集种植企业落实流转耕种利用,惠及300余户村民,现正在茶庵岭镇、赵李桥镇、蒲圻街道等地推广铺开。2024年,赤壁市、咸安区、通城县积极探索“小田并大田”的有效形式,涉及15个村、2650户、1.39万亩,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改造提升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市农业农村局下达我市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3.9万亩,其中国债项目建设任务6.1万亩,已于5月份全部开工,目前已完成进度30.2%;财政渠道建设任务7.8万亩,目前正在开展初步设计,力争9月底前开工建设。三是培育产业“头雁”,夯实产业人才根基。2023年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农业生产大户698人。截至目前,500亩以上种粮规模生产主体达到167家。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2023年完成170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有力推进基层农技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开展农业职称评定,推进畅通农业技术人员初、中级职称渠道,培育农业技能“土专家”。今年全市申报农业系列初中级职称20人。

(三)聚合政策科技同发力,提升种粮效益。一是落实粮食生产政策保险。目前,三大粮食作物中,我市财险机构已为水稻、小麦种植提供保险保障。2023年,水稻承保173.67万亩、保费7647.31万元、提供风险保障12.65亿元;小麦承保9552亩、保费31.52万元、提供风险保障573.12万元。2024年,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已纳入咸安区政策性保险方案,预计今年开始承保工作。二是争取粮食生产专项支持。2023年组织实施34万亩油菜轮作扩种项目、16万亩油菜绿色高质高效项目,亩均补助150元,重点支持农户发展油菜生产,提高种粮收益。2024年组织实施油菜轮作扩种项目36.3万亩,继续支持油菜规模化生产。组织实施粮油产能提升项目,累计项目资金2200万元,建设4个中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和1个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创建县。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高效农机具。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为依托,现场操作示范培训,大力推广北斗农机智能终端设备等机具。今年,已在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机具上安装北斗农机智能终端设备699台套(其中拖拉机260台套,收割机192台套),建设粮食烘干中心5个,新增烘干机14台、批处理能力420吨。全市新建大型水稻集中育秧中心8个,育秧服务面积达到3万亩,极大提升水稻集中育秧服务能力,促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四是开展良种入户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优化品种区试和审定,组织粮油等作物高产竞赛,开展“看禾选种”,推广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冠军”品种,支撑粮油作物单产水平提升。7月12日,全市早稻新品种展示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咸安区横沟桥镇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基地进行,该基地已连续3年开展双季稻新品种展示示范,筛选适合本地优质高产多抗早晚稻品种,推动优势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和单产质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聚焦装备设施提升,构建粮食生产安全体系。加强项目策划储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聚焦三大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集中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全面夯实粮食全链条全环节生产安全体系。

(二)聚焦粮食单产提升,加快科技推广应用。对照《咸宁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2024-2026年)》设定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粮油单产目标,依托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加强主推技术展示示范,加快熟化优化高产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单产稳步提升。

(三)聚焦种粮收益提高,加强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的利好政策,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质效,为种粮农民提供灾害风险兜底保障。依托稻油轮作、油菜扩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项目,推广“高粱+油菜”、“水稻+油菜”等粮油高效种植模式,实现粮油兼丰,提高农户种粮收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2024年财政渠道7.8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前期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加快勘察设计、初步设计方案编制、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力争9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四)聚焦粮食品质提升,推广绿色生态农业。用好第三次土壤普查成果,大力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技术,稳步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