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1337637/2025-25137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文单位: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名 称: 关于对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51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8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予以公开 A
周志专代表:
你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51号建议《关于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促进农民现代化建设的建议》,我局已收悉。感谢你长期以来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的提案客观地指出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宝贵建议,围绕这些问题和建议,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了诸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为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农村人才评价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素质提升、促进农民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综合答复如下:
一、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打造高素质振兴乡村人才矩阵
(一)协同发力人才培育,推动农民职称评审改革
为加快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探索推进农业职称评审改革。市农业农村局同市人社局密切配合、协同发力,通过积极沟通对接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不断争取政策支持,有效打通行业壁垒,在全省率先启动线上线下双轨制规范农民职称评审工作,为全省推进农民职称评审改革积累“咸宁经验”。市农业农村局根据《湖北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鄂人社规〔2024〕1号),成立农民专业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委员会,专项推动全市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中级(含市直初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2023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28人获评中级职称、7人认定初级职称。此次评审打破唯论文、唯学历限制,更加注重实际工作能力与业绩贡献,让长期扎根农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获得专业认可,畅通农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广大农民提升自身技能的积极性。2025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完成职称申报优化、条件筛选认定、线上审核评定等系统优化设置,有效完善了线上申报、资格审核、线下评审等操作流程,全市11名农民参加职称评审,其中6人获评高级职称,2人获评中级职称,1人获评初级职称。
(二)持续发力地校合作,构建专业人才培育体系
我市始终把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作为服务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了一条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新路子。市委组织部印发了《咸宁市2025年人才工作要点》,明确2025年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路径。市农业农村局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确立我市乡村人才振兴规划“育为主,引为辅,选为先,用为标”的目标导向,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培育基地,深化地校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序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逐步将愿意扎根农村的在乡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复员退伍军人,培养为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基层组织建设接班人、农业创业合伙人“三种人”,着力培育咸宁本土人才。依托“校地联动、定向培养、多元协同、终身服务”的运营模式,2024年招录“一村多名大学生”100名,2025年,全市已完成招考工作,计划招录“一村多”大学生50名。自2017年以来,咸宁市已连续9年实施“一村多”培养计划,是全省“一村多”计划落实最彻底的市州,圆满完成全市 905个行政村定向培养2310名农村大学生的计划,极大地缓解了农村人才短缺问题,人才类型覆盖现代农业技术、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电子商务等三大专业领域,实现贫困村、行政村“两全覆盖”,超过500名学生在村“两委”任职,涌现出“飞鸡哥”等一大批创业典型,累计斩获各类创业竞赛奖项50余项,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精准发力产学协同,夯实农业发展强健根基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人才短板”这个制约农业农村发展最普遍、最突出“短板”,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推动农业人才培养常态化,聚焦产业需求和技能短板,开设专业培训班和“定制班”,组织专家教授、技术人才走企进村,帮助有技术需求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链接人才资源。湖北科技学院开设“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农科专业。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现代学徒制“现代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技术”等专业培训班,面向咸宁市农业产业企业在职员工,采用“在岗培训+学校培养”的新型学徒制模式,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向输送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知识的实用型人才。通过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机制,对经审核获取结业证的学员给予资金补贴,对返乡投身农业的毕业生提供学费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依托现有的1个国家级示范性生物技术(园艺)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园林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发挥310名教授及副教授、200余名行业企业兼职教师、78%双师型教师的师资优势,联合湖北科技学院共同开办“涉农定制班”。有力充实基层农业人才队伍,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人才动能。市人社局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农民素质提升,全市累计培养技工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163人,各技工院校现有宠物医疗与护理、畜牧兽医、园林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等专业在校生430人。
二、加快构建乡村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建立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2024年,我市立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分层分类的农民技能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构建起覆盖基础人才、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多层次农民技能提升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培育核心力量,助力实现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乡村振兴目标。
(一)聚焦基础人才特点,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基础人才培育现状和特点,聚焦高素质农民及师资队伍建设,2024年成功培育高素质农民 3079人,培养农民教育师资14人,夯实农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继续教育学院,连续10年开展咸宁市高素质农民培训,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5000余人,内容涵盖种植养殖、农村经营业主、农村合作社经营、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实用技能。近3年,年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约1600人次,其他涉农培训年均超过2000人次。市委组织部主导实施第七届“绿色田野杯”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持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引导支持优秀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市人社局筹划计划举办咸宁市第四届“香城杯”创业创新大赛(2025年返乡创业创新大赛)
(二)聚焦关键岗位刚需,持续推进产业人才培养
市农业农村局紧盯产业发展关键岗位需求和短板,从市级龙头企业中遴选75人,参加省级农业产业链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培训,提升产业领军人才的战略视野与经营管理能力,强化“领头羊”带动效应,2022-2024年,全市共培育新农人22373人,其中;产业领军人才121人,经营管理型人才7467人,专业生产、技能服务型6669人,农民师资53人,农民素质技能提升8063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湖北省鄂南特色农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组建乡村振兴技术服务团队5个,服务咸宁市桂花、蔬菜、茶叶等主导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从现代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销售技巧等方面为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种植大户等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三)聚焦骨干人才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头雁”人才培育
市农业农村局着力推进农业农村骨干人才培养,采用“走出去”模式,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名校名师,对 34 名“头雁”进行重点培育,近三年共培育头雁166人。充分发挥“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乡村治理与产业创新领域,优选乡村建设及治理类15人、乡村产业发展类4人,参与乡村CEO农业高层次人才试点培育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带头人。
三、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推广,不断提升农民专业技能水平
(一)开展农业技术专题培训会
市农科院围绕水稻、茶叶、果蔬、苎麻、水产、畜牧等研究方向,组织开展全市农业技术专题培训会96期,落实科技下乡指导1000余人次,培训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5262人,培训内容涵盖优质稻栽培、特色果蔬、茶树管理等种植技术,涉及水产生态养殖,畜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红茶、绿茶及青砖茶加工等技术。通过培训会推广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生产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虾鳝稻养殖技术和黄鳝病害防治技术、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及鱼病防治技术、规模化生态养鸡的关键技术、青砖茶加工提质增效技术等技术。
(二)组织现场观摩学习
市农科院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现场观摩学习。建立了池塘“零排放”圈养示范基地,标准化猕猴桃园种植基地,生态茶园、茶林间作示范基地等基地,定期组织农业从业人员现场观摩学习。通过咸宁专家大院、省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等制度,选派科研人员到农村一线,提供长期技术跟踪服务。
(三)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市农科院针对极端低温雨雪天气情况,开展灾害应对与生产恢复应对指导。针对春耕备耕生产,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农科院开展“科技闹春耕”等技术指导活动。围绕农业企业及农户种植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柑橘、桃等果树修剪技术、果园管理方法、生态茶园建设、茶树养分管理、茶园绿色防控等实地技术指导。现场技术指导涉及防灾减灾、品种改良、绿色生产、机械化应用等方向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化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持续激发乡村人才活力。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民职称评审体系,探索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确保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农民能够获得相应的职称认可。同时,加大对优秀乡村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通过设立荣誉奖项、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激励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二)加强地校合作与人才培育。构建乡村人才发展新高地。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科技学院等高校的合作,优化“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路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同时,积极探索校地共建、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乡村落地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三)强化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入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在线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推动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培训内容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11日
主管领导:王光莉 联系电话:0715-8202858
经办人姓名:刘欣 联系电话:0715-8202809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代工委(1份) 市政府政务督查室(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