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1337637/2022-00533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文单位: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名 称: 2021年咸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2年01月07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近年来,咸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动五大振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乡风文明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层组织不断夯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强链延链补链。一是把产业规划做实。围绕茶、蔬菜(莲)、生猪(鸡禽及蛋制品)、中药材、特色淡水产品、油茶、竹、桂花等8大产业,建立“一条产业链、一名市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工作机制贯彻、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名县级干部联络”的联席机制。正在编制评审《咸宁市“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咸宁市养殖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桂花、中药材产业规划。印发《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300亿。二是把产业品牌做强。推动组建茶产业发展研究院,邀请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等一批知名专家担任院长或顾问,由市政府颁发聘书。申报建设湖北省桂花产业研究院,举办中国桂花文化论坛,启动全市桂花资源普查,向农业农村部申报“咸宁桂花”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联合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制定茶叶、中药材标准体系,发布《赤壁青砖茶》7个团体标准。成功举办2021“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赤壁市政府与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工作组、卓尔智城集团、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共同签订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金额115亿元。三是把产业服务做优。连续三次召开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座谈会,面对面与企业研究问题、解决困难。设立企业金融服务方舱,报送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计7.3亿元的贷款需求。重新启动“畜牧贷”工作,计划年投入贷款资金8000万元。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市所有茶园土壤进行检测,摸清土壤养分、含氟量、重金属含量,获取样本385个,相关指标已检测完成。四是把产业链条做长。市领导挂牌督办,集中力量和资源,抓好茶叶、楠竹、生猪、特色淡水产品等产业链建设。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市级31家,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6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1家)。扎实推进5000万羽肉鸡养殖全产业链建设,新建羽禽类高效养殖小区7个。推行企业+农户+基地模式。温氏集团发展“公司+农户”肉鸡合作养殖模式,带动300多农户户均增收10万元。全力推动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九井峰生态茶园、青港白茶三产融合产业园等茶旅融合项目8个,打造“红色茶乡旅游精品线路”11条。全市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76家,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省级24家、市级47家。
(二)聚焦生态保护,全面提升乡村宜居指数。一是打好生态示范创建攻坚战。全市累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51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村475个。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乡镇10个,行政村硬化路通畅率100%,通客车率100%。完成营造林任务14.63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二是打好美丽乡村建设持久战。大力开展五线五治“百日攻坚”“百日提升”“百日巩固”三大行动,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累计完成农户无害化厕所建改20.31万户。新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8座。申报2020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41个和整治村161个。建成G107赤壁段、幕阜山旅游公路等一批示范路段,打造白水村、宝塔村、熊家湾村等一批美丽村湾,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高度肯定。三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域)水质优良率91.7%,省控考核断面(水域)水质优良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组织申报农村污水、黑臭水体治理项目11个,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4个、资金4422万元,纳入中央专项资金储备库项目5个。崇阳县被生态环境部批复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综合试点县。省考耕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任务提前完成。通城县成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共5个)。四是打好长江禁捕阵地战。围绕“船、捕、贩、食、转”,统筹推进全市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登记退捕渔船1854艘,拆解处置率100%。切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100%得到安置就业。扎实推进长江禁渔“天网工程”建设,实现禁捕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全省现场会在咸宁召开。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54艘,清理违规网具5386张(顶)。
(三)聚焦人才建设,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一是引进一批农业领域高端人才。认定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其他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653人,引进硕士、博士紧缺专业人才84人。二是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专业人才。深入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试点推行“一村多”中高职贯穿培养,共招录学员380名。连续四年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今年招录学员101名。开展农民合作社专项培训班,共培训农民合作社理事长80人。三是选用一批专家科技人才。主动对接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33人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桂乡农匠”“百名医疗专家下基层联乡镇”等活动,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50人,推广新技术108项,推广新品种98个,帮助解决技术问题472个,培训农民13854人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8项。选派200余名专家人才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农村一线助力乡村振兴,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注入人才力量。四是培训一批就业人才。采取“送培训下乡”方式办班到村、培训到户、技能到人,帮助脱贫劳动力掌握一定职业技能,促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有序组织有就业意愿的14.8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同比增长4.2%。提供公益岗位18277个,通过60家扶贫车间和11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脱贫人口3941人实现就地就业。
(四)聚焦组织保障,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一是建强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在全市24个乡镇组建农村联合党委24个,带动81个村(社区)、8家本地企业抱团发展。开展专项巡察,制定“一村一策”,推动388个问题整改销号,7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整顿转化到位。积极推进红色美丽村庄示范,推进3个全国试点、1个省级试点、6个市级试点村建设。二是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基层带头人。有序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在市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拔“派聘书记”132名。扎实开展村(社区)“两委”成员及后备干部“红色体检”,调整撤换不合格村(社区)“两委”成员48人,其中村党组织书记6人。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选派667支驻村工作队、2263名驻村工作队员和916名第一书记到村工作。三是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保障。今年市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350万元,各县(市、区)按规定落实配套资金约2亿元,用于保障村干部待遇、村级办公和党组织活动顺利开展。持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工程,市级财政预算资金220万元,对集体经济发展成效较好的示范乡镇和示范村进行奖励。四是积极推进村级债务化解。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村级经济组织943个。制定《咸宁市化解村级债务五年行动方案》,组织召开全市村级化债工作推进会议,在15个村开展试点。全市245个10万元以下债务村全面实现债务清零。
(五)聚焦乡风文明,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是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创建县级以上文明镇56个,县级以上文明村471个。目前共有全国文明镇4个,全国文明村7个,省级文明乡镇11个,省级文明村17个。扎实推进农村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印发《咸宁市宗族祠堂建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1338所宗族祠堂变身红色阵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覆盖率达100%。新建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1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60个、文体广场210个。二是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制定《关于加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综治网格化平台数据接入规范》和《2021年咸宁市综治(网格)中心工作实施方案》。组织网格员业务培训17场,培训700余人。以通山县为试点,全覆盖推进“一村(社区)一辅警”制度,全市共选聘村(社区)辅警1000余人,实行常态化治安巡查巡逻,协助村组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三是建强农村法治体系。咸宁市人民调解中心项目被命名为“湖北省第一批法治政府示范创建项目”。规范建成乡镇人民调解中心42个,建成村(社区)人民调解中心533个,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4693件,调解成功率96.5%。建成村(社区)法律顾问室1071个,今年累计接受咨询14985人次,办理援助案件3789件,群众好评率达到99.5%以上。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制定《咸宁市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编制、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100%。建立城乡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2亿元。全市统筹220万元购买 “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建立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三项制度”,农村饮水安全设施运行良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完成全市575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其中“多规合一”的实用型村庄规划500个。打造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农资、烟花爆竹、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连锁经营网点3239个,连锁企业29个,村级综合服务社970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制定《中共咸宁市委、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增长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出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部署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制定《关于推动全市产业扶贫(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十九项重点措施,确保政策衔接稳定。
二是强化项目带动。建立“一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协调机制、一笔专项经费、一定五年”抓落实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将茶产业、养殖产业、楠竹产业、特色淡水产品产业作为重大产业和项目加快推进。
三是强化督办考核。对标全省乡村振兴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办法,修订完善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细则。以督查倒逼工作落实,确保政令畅通,全年开展专项督办检查4次,暗访调研2次,实地走访县直单位50家、乡镇24个、企业36家、新型经营主体72个。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我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不响,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等短板。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强化五级书记抓振兴责任,推进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全面富裕。
一是以工业化思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8大农业主导产业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千百十”提升工程,每个产业培育1—2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5—10家加工型龙头企业、2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00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主体培育、品牌建设,集中释放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促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切实抓好赵李桥镇、柳山湖镇、官桥镇、大畈镇产业强镇建设,持续加强大坪乡中药材、桂花泉镇雷竹、潘家湾镇蔬菜产业、贺胜桥镇肉鸡产业的培育,积极申报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聚焦茶、蔬菜、中药材3个优势产业,以赤壁青砖茶、嘉鱼莲藕、通城中药材为重点,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和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二是以政策体系为抓手,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建立健全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三是以城乡融合为重点,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组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广泛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清廉村居建设,选树文明典型,倡树文明乡风,提升文明水平。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
四是以督导考核为导向,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继续把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一季度一督办、一季度一通报。及时调整、完善、充实各地乡村振兴工作领导机构,配齐、配强人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