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5月1日《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咸宁将茶产业纳入全市重点打造的八大农业产业之一,认真组织实施《茶产业发展条例》,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茶产业发展成效突出。到2021年底,全市茶叶基地面积发展到51.2万亩,产量达到7.81万吨。其中,青砖茶产量6.1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
(一)加强学习宣传。按照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党组会议专题学习《条例》,向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印发学习宣传贯彻《条例》通知,充分利用会议、简报、微信、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2021年6月4日,在香城都市报印发整版的茶叶专版,对《条例》等进行宣传、解读。印制2000余册《条例》原文,发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经营主体,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关注,营造发展茶产业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组织领导。2021年,成立由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为组长的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一条产业链一名市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工作机制贯彻、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名县级干部联络”“六个一”联席推进机制,明确联席成员单位,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月报送、季调度、年总结”机制推动工作高效运转,全市形成大抓茶业的鲜明导向,茶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起点。
(三)开展组织实施。结合咸宁实际,研究印发《咸宁市贯彻《湖北省茶产业发展条例》工作方案》,将责任落实到各地各联席单位,指导全市茶叶主产区政府逐步完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顶层设计,聘请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启动编制《咸宁市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生产加工标准,编制发布《赤壁青砖茶清洁化生产技术规范》、《赤壁青砖茶信息溯源管理指南》、《赤壁青砖茶发酵工艺等级要求》等17个团体标准,基本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赤壁青砖茶标准体系。去年6月24日,正式印发《低氟青砖茶生产技术规程》,从茶园规划、品种筛选、鲜叶采收、加工工艺等七个方面指导低氟砖茶生产。今年2月22日、3月22日,先后召开全市茶产业工作推进会、茶产业链建设座谈会,研究审议《2022年全市茶产业工作要点》,对全市茶产业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四)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咸宁市茶产业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55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制定《咸宁市青砖茶产业链金融链长制实施方案》,成立青砖茶产业链金融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人行、农发行、地方金融工作局、银保监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参与,开展金融服务。目前,咸宁市农发行已对赤壁市茶产业发展集团授信8亿元。加大财政投入,起草制定《咸宁市茶产业链奖补办法(草案)》,审核通过后即将印发。去年9月,赤壁市出台了第四轮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奖补政策,财政每年专项列支2000万元。争取出台《关于促进赤壁青砖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市委书记孟祥伟、市长杨军“集中一切力量在青砖茶上求突破”“一年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批示精神,起草了《关于促进赤壁青砖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