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看咸宁“育苗”记:从返乡青年到全国十佳农民 田淑娴的“蝶变密码”

来源: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5-10-14

“用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正在鄂南上化作生动实践。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 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名单,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新农人田淑娴榜上有名。这位拥有硕士学历的 “田秀才”,扎根乡村近十年的成长轨迹,正是咸宁市农业农村局践行人才强农战略、精准培育乡村振兴 “领头雁” 的鲜活缩影。

精准“选苗”,锁定返乡青年,点燃返乡创业星火。

咸宁市农业农村部门以“三个精准”为抓手——精准识别、精准培养、精准赋能,推动田淑娴的创新实践不断突破:从单一小龙虾养殖到探索“菌—藻—稻—虾—鸭”生态循环模式,亩均利润从传统种田的500元跃升至3900元,化肥减量60%、农药渔药减量80%;从传统农耕到打造智慧农场,开发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种田”,其模式成功申请咸宁地方标准,更与省农科院联合培育出高花青素鲜食玉米新品种。

时间回溯至2016年,26岁的田淑娴带着生物技术本科、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硕士的专业知识,从杭州写字楼回到赤壁老家,流转数百亩土地试水小龙虾养殖。彼时的她,虽有科研积累却缺实践经验,虽有创业热情却面临技术、市场双重考验。咸宁市农业农村部门在摸排农村实用人才时,敏锐发现这位“带着实验室回乡”的年轻人——她在田间搭建简易微生物培养室,尝试用科技调控水质的做法,与全市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的方向高度契合。“这样有知识、敢创新的返乡青年,正是乡村振兴需要的‘好苗子’!”随即把田淑娴纳入重点培育名单,为其量身定制长达九年的成长计划,开启“育苗”之路。

精心“育苗”,实施“6个一”工程铺就产业引领进阶之路。

“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程有‘智囊团’护航。”田淑娴的成长日志里,清晰记录着市农业农村局的培育足迹:

一场赛事磨砺强决心(2020年):推荐其携《零排放微生物稻虾鸭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项目参加咸宁市第二届 “绿色杯”创业创新大赛,斩获二等奖。首次领奖的她不仅获得资金支持,更坚定 “科技兴农” 的决心。

一台省级竞技增信心(2021年):再推其征战省级赛场,项目获2020-2021年度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创新模式得到全省认可。

一期名校深造强本领(2021-2022年):选送参加华商学院农业产业领军人才班补全经营管理短板,后纳入湖北省“头雁”培育计划,赴华中农业大学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

一趟国际研学拓视野(2024年):推荐参加乡村CEO培育项目,争取到赴德国栽培植物联邦研究中心研学机会,将国际前沿理念融入本土实践。

一次职称评定壮底气(2024年):通过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民职称评审,获评“农民高级农艺师”。“这是对‘新农人’专业价值的认可,让我更有底气带乡亲们干!” 她坦言。

一程技术推广开新局:市农业农村局推行“1+N”示范带动机制,助推稻虾鸭模式从“试验田”走向“大市场”。组织种养大户赴赤壁娴子合作社实地考察,将推广纳入秋冬农业开发;明确2025年咸安、嘉鱼、赤壁各建1.5万亩示范基地,其他三县各0.5万亩,2027年底全市达21万亩目标。同步推动农旅融合、“订单养殖”,实现“一产提质、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全产业链发展。这项从田埂间走出的技术创新,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在鄂南大地书写着科技兴农的崭新篇章。

用心“护苗”,赋能带动,从“一人富”到“众人兴”。

咸宁市农业农村部门始终坚持“扶上马、送一程”指导田淑娴从“创业者”向“带头人”转变。帮其对接政策、整合资源,并推动合作社与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等建立合作,搭建“科研+基地+农户”服务体系。学成归来的娴子,推进技术赋能、模式赋能、服务赋能、辐射赋能。化身现代农业科普“网红”,通过“现场培训+网上推文+短视频”多维模式授业解惑。实现“培育一个,带动一片,这才是人才培育的最终目的。”如今,合作社社员从2017年成立时的8人发展到200人,年产值超500万元,累计为200多个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育秧、植保飞防等服务,覆盖面积2万余亩,辐射带动产值9000万元(原文部分数据需统一,此处以最新表述为准),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务工增收超60万元。其“田埂课堂”每年培训农户超1000人次,团队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合作社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实训基地,连村里老人都能掌握无人机植保、菌藻接种技术——这正是咸宁农业人才培育从“输血”到“造血”的生动成果。

硕果盈枝,从 “十佳农民” 到乡村振兴 “新引擎”。

从2023年首次参评到2025年最终入选“全国十佳农民”,田淑娴的成长是咸宁农业人才培育体系的 “活样本”。如今的她,身兼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等身份,将 “鼓励稻田种养循环模式”“加快农地信息集成建设” 等基层建议带上全国两会并被采纳,推动生态农业模式在全国多地推广。

“田淑娴的蝶变,是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缩影。” 证明乡村是人才成长的沃土,也印证了精准培育的价值。<标点符号”缺少成对>近年来通过 “农民素质提升行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头雁培育”“农民职称评审”等等组合拳,全市累计培育各类“新农人”22605人。其中:乡村CEO 5人,头雁人才166人,产业领军人才121人,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农村电商、创业创新等带头人7467人,粮油蔬果种植、农机、电商等专业能手6669人,农民教培师资53人,农民技能能人8063人,农创客61人,2025年,全市将投入700余万元培育1578名“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这些新农人正成为产业振兴核心力量。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 “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职业农民” 的重要指示,完善 “选、育、管、用” 全链条人才培育机制,让更多“田淑娴式”新农人扎根,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